摘要:商标类别共45个,涵盖商品与服务全领域。本文系统解析商标分类体系,结合《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2025版)、《商标法》及国际分类标准,详述45个类别的划分逻辑与核心内容。通过实务案例与选择策略,帮助企业与个人精准定位商标保护范围。
目录
1、商标类别的法律基础与划分逻辑
2、商品类别详解(第1-34类)
3、服务类别详解(第35-45类)
4、核心类别选择策略与常见误区
5、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的影响与对接
6、特殊情形:跨类别保护与联合注册
一、商标类别的法律基础与划分逻辑
1. 法律依据
《商标法》第二十二条:商标注册申请人应当按规定的商品分类表填报使用商标的商品类别和商品名称,提出注册申请;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基于《尼斯协定》制定,2025年版本共45个类别(1-34类为商品,35-45类为服务);
《尼斯协定》第十条:国际分类每五年修订一次,中国同步更新。
2. 分类原则
功能关联性:商品按用途、原料、销售渠道等关联性划分(如第9类电子设备与第38类通信服务关联);
服务性质:服务按行业属性划分(如第41类教育与第44类医疗服务的差异)。
二、商品类别详解(第1-34类)
1. 核心商品类别
第9类:电子设备、软件、计算机硬件(如手机、APP、智能手表);
第25类:服装、鞋帽、箱包(如运动服、皮鞋、旅行箱);
第30类:食品、饮料、调味品(如咖啡、茶叶、方便面)。
2. 行业特色类别
第7类:机械设备、工业工具(如机床、发动机、农业机械);
第16类:纸制品、文具、印刷品(如书籍、包装纸、办公用品);
第33类:酒精饮料(如白酒、啤酒、葡萄酒)。
3. 新兴产业类别
第12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如电动汽车、无人机、游艇);
第28类:玩具、体育用品(如电子游戏设备、健身器材);
第42类:科技服务、设计开发(如软件设计、人工智能研发)。
三、服务类别详解(第35-45类)
1. 商业服务核心类别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如电商平台的广告服务、特许经营);
第41类:教育、培训、娱乐服务(如在线课程、音乐会组织);
第43类:餐饮、住宿服务(如餐厅、酒店、咖啡馆)。
2. 专业技术服务类别
第42类: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法律服务(如软件开发、专利代理);
第44类:医疗服务、美容美发(如诊所、整形医院、美发沙龙);
第45类:社会服务、安保服务(如婚姻介绍所、私人保镖)。
3. 新业态服务类别
第38类: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如网络直播、云计算服务);
第41类:文化活动组织、体育赛事(如电竞比赛、音乐节策划);
第44类:环保服务、农业服务(如垃圾分类处理、有机农场)。
四、核心类别选择策略与常见误区
1. 选择原则
核心业务优先:覆盖当前经营的主要商品/服务(如餐饮业选第43类);
关联业务补充:覆盖潜在扩展需求(如电商选第35类广告服务);
防御性注册:对易被混淆的近似类别进行保护(如“可口可乐”注册第32类饮料与第30类食品)。
2. 常见误区
过度保护:初期无需注册全部45类,可通过后续续展扩展;
类别错配:如将“手机APP”误注第9类(正确)而非第42类(错误);
忽略服务类别:如电商平台仅注册第9类商品,未注册第35类广告服务导致侵权。
五、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的影响与对接
1. 尼斯分类的核心作用
全球统一标准:157个成员国采用相同分类体系,便于跨国注册;
马德里协定衔接:通过《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提交申请时,需指定尼斯分类的类别。
2. 中国对接实践
分类同步更新:中国每五年根据尼斯分类修订《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
新增类别标注:如2025版新增第42类“人工智能服务”,与尼斯分类第42类一致。
六、特殊情形:跨类别保护与联合注册
1. 跨类别保护策略
联合注册:对核心类别与关联类别同时申请(如“耐克”注册第25类服装与第28类运动器材);
全类注册:对45个类别全部申请,适用于知名品牌(如“苹果”商标全类注册)。
2. 类别冲突解决
近似判断:跨类别商品若功能互补,可能被认定类似(如第9类手机与第38类通信服务);
异议程序:他人注册近似类别时,可向商标局提出异议。
结语
商标类别共45个,涵盖商品与服务全领域。企业与个人需结合业务需求,优先注册核心类别,兼顾关联类别,避免过度保护。通过精准选择类别,不仅能降低注册成本,更能构建严密的品牌保护网。在全球化背景下,熟悉尼斯分类与国际注册规则,是跨国品牌运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