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修心三法:心上修,舍中得,事上练

王阳明修心三法:心上修,舍中得,事上练

-1-

静坐养心,破焦虑之贼

人生在世,难免有所烦恼,因外事外物而心生焦虑。

焦虑烦躁,无法安静时,会损耗人的心神精气,使人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做事也难以用尽全力。

老子说:“致虚静,守静笃。”

静坐守心不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生活在隆中,兄弟二人搭了一间草庐,白天躬耕,夜里挑灯夜读,闲暇时骑着毛驴拜会访友。

十年时间,他的才学渊博,名气广传,有“卧龙先生”之称。但他自己,不骄不躁,依然潜心修学。

当时天下诸侯纷争,许多有识之士都出山明主,得了地位功名,很多朋友替他着急。但无论外面形势如何,他依然身体力行地躬耕隐居,不焦虑自己的聪明学识无用武之地。

他曾写道:淫漫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

宁静淡泊、静心去浮的诸葛亮,面对刘备前两次来访,依然静心稳坐。友人都劝他要抓住机会出山,他却潜心修学如故。

在刘备第三次在草庐前诚心求贤时,诸葛亮才见他。以一篇《隆中对》使刘备折服,辅助汉室成三足鼎立之霸业。

反观现代人,做事追求速成,静不下心,也凝不住神。急于求成,焦虑成了生活常态。

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一夜成才,这样的美梦固然很美,但没有足够的沉淀,没有足够的根基,只会让人越来越焦虑。

世间没有一件事可以一蹴而就,也没有一件事可以一朝一夕成功。

与其焦虑追求速成,不如耐得住性子,坐得住椅子,静心潜沉,破焦虑功利,才能终成大事。

-2-

舍中求得,破欲望之贼

人的欲念总是无穷的,会因欲念,变得贪婪。

曾国藩说: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只有突破欲望牵引,掌控自己的心智,坦然面对得失取舍,不因功名生贪欲,不因利益生贪求,才能真正得到生命的馈赠。

舍中求得,不舍不得。

从前有一个视钱如命的大地主,是个十足的守财奴。

有一天他背着一大袋金子过河,途中不幸遭遇暴风雨,船马上就要被狂风掀翻了。

船夫劝他,金子太沉了,不如赶紧把金子扔掉跳河保命。可是他不听,死死地抱着金子不撒手。最后他随着金子沉入河底。

如果地主能把金子舍弃掉,那他也就可以活下去了。

舍得财,得到命。舍得时间和辛苦,得到事业和成绩。舍得爱,得到更多的爱。

学会减少一些欲望,人生才能豁然开朗。

就像有一位禅师,他问弟子,如果要烧一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该怎么办呢?

有的弟子说,马上去捡;有的弟子说,马上去借;有的弟子说,马上去砍树。

师父说,那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水少了,所需的柴就少了。

生活中许多事也是这样,自以为有许多需求,世事总求完美。却不知有舍才有得,许多事情,需要适当的舍弃一些,才能收获另一些。

大多时候,人无所舍,便无所得。

人生如是,破除不必要的欲望,放得大自在。

-3-

事上磨练,破犹豫之贼

王阳明的一个弟子名叫陆澄,他曾问过王阳明:为什么在静坐静守的时候,能做到内心平静,但一遇到事情,就不知所措呢?

王阳明回答说,你只知道在静中存养,却不知道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不知道磨练自己,所以一遇到事情内心就会动摇。

在大事小事上刻意磨练自己心性的人,内心越是平静,越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冷静的判断与正确的选择。

清代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便是从事上练破心中贼的典范。

蒲松龄小时候便非常聪明好学,一直被乡里家人以为是“神童”,认为他以后必将登科及第。

谁知长大后,他屡试不中,屡屡落第。他的聪明才学,在科举考场屡屡碰壁。

于是他开始犹豫思索,他拼命追求的功名,到底是不是这一生所求。

为了能考中,他不惜忍着羞愧,做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走后门”。他向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自荐,但是遭到了拒绝。

这件事后,他想明白了,如果为了功名,放弃造福百姓的初心;为了高中状元,放弃尊严与底线,那他还是他了吗?

后来,蒲松龄在经历了爱妻离世的悲痛和清苦无着的生活后,更加意识到,科举功名并不是自己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他不再犹豫彷徨。

他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一边著书批判现实的黑暗表达他自己的意志。

他常常靠在大柳树下,铺上一张草席,备好粗茶,凡是能路过此地给他讲上一两个民间传说或奇异故事的人,他都请他们喝茶歇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蒲松龄在犹豫挣扎,理想破灭后,反倒在这些大小事中磨练出了自己的心性,把人生的光阴用在了他认为值得的地方,终于作成《聊斋志异》,开创了志怪小说的巅峰,对我们现代研究也有划时代的意义。

诚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理想实不实现的了,人生的苦痛挣扎和犹豫也终不会缺席;

但重要的是,在挣扎之后,在彷徨之后,我们依然能不气馁,不妥协,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把有限的一生活出无限广大的自由。

这样的余生,必定是值得过的!

常从事上练,破犹豫执迷,方能得随遇心。

-4-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颗光明的、纯净的、知行合一的心,能坦然面对世间所有逆境与痛苦,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与人生方向。

破除心中之贼,便如一面明镜,对欲望与人事了然于胸,可以随机而动,再无苦痛烦扰。

俗话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内心笃定而强大的人,总能做到心外无物。

古语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心上修、舍中得、事上练,修得一颗自在明净的心,修得一颗笃定强大的心。

人生从此动静皆宜,不骄不躁。

这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作者:张小贝,软件工程师,自由撰稿人,樊登读书作者,慈怀讲书人,多平台签约作者。辽宁省沈阳市作协会员。追求历经山河与三千繁华,淡定从容如初。微信号:beibei1123362130。

朗读:念念不忘,本名王向杰。有声小说主播,多个微信公众平台特邀主播。喜欢音乐,读书。微信公众号:夜听梦时光(y1240891964)

慈怀新书正在热卖中

欢迎点击购书支持我们

发现更多美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结婚摄影什么叫三机位?都包括什么?
微信怎么绑手机号
中国养猪业的十大问题或困局